笔者观此战局,窥得俄军三步棋路:
“外科手术”扩大化:以巴索夫卡村为模板,在苏梅-切尔尼戈夫边境复制“无人机清剿+工兵筑垒”模式,逐步挤压乌军活动空间。
“后勤绞杀”升级版:结合黑海舰队对敖德萨港的封锁,俄军或在北线发动“铁路破袭战”——使用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打击科诺托普铁路枢纽,彻底瘫痪乌东北补给网。
“政治认知战”新形态:通过抖音、电报群直播无人机猎杀画面,放大乌军“被西方抛弃”的绝望感。看官且看,近日乌军第117旅士兵在社交媒体哭诉“弹药箱里只剩教堂蜡烛”,此类信息战杀伤力不亚于巡航导弹。[page]
五、历史的棱镜:从斯大林格勒巷战到巴索夫卡无人机战
站在军事变革的长河边,巴索夫卡村战役注定成为教科书案例:
1942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,苏军靠波波莎冲锋枪与燃烧瓶巷战;
2025年巴索夫卡村,俄军用光纤无人机与AI目标识别系统清剿残敌。
技术迭代的背后,战争本质从未改变——始终是意志、资源与智慧的终极博弈。当乌军还在用“标枪”反坦克导弹伏击俄军车队时,俄军已用巡飞弹编织出立体杀戮网。这种代差,岂是拜登政府追加610亿美元军援所能弥补?